婉惜
時下青少年普遍地較現實、不談理想,調查顯示青少年有過半數贊同 "人生苦短,不管怎樣都要享受下" ,"職業就是為了賺錢","講理想不切實際",這種態度上傾向了享樂主意 (有乜吾啱先?),事實上夾雜了一種 "無能感"。與此同時現象反映出青少年的 "理想真空" (呢句似啲,不過甚麼才是自己的理想?)。
當人生缺乏了高層次的理想時 (即係乜先?) ,物質享受及官能剌激成了彌補這空檔的代替品!只是物質和感官的享受並不能滿足人更深層的精神需要 (註:可以參考 Maslow馬斯洛, 1970 提出的 hierarchy of needs需求階層)。
青少年對學業和擇業這兩大重要課題也往往只看重市場價值和經濟收益,而忽略了個人的興趣、理想和工作的投入感。此外 "理想真空" 和 "精神真空 " 有密切的關係 ,青少年相信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之際,"利己" 便自然成了他們唯一的人生目標 ,因此,任何與個人利益有衝突的情況出現時,整個人生都會動搖,導致各種危機 ( 原來如此)。
當青少年缺乏長遠人生目標和理想時,無心向學是十分自然的事情,極端者,往往輕率輟學!
問題是誰可以灌輸一些正確的理想和目標給青少年,是家長,學校,朋輩,傳媒?而青少年又可否用其悟性找到自己的理想和目標 ?
當人生缺乏了高層次的理想時 (即係乜先?) ,物質享受及官能剌激成了彌補這空檔的代替品!只是物質和感官的享受並不能滿足人更深層的精神需要 (註:可以參考 Maslow馬斯洛, 1970 提出的 hierarchy of needs需求階層)。
青少年對學業和擇業這兩大重要課題也往往只看重市場價值和經濟收益,而忽略了個人的興趣、理想和工作的投入感。此外 "理想真空" 和 "精神真空 " 有密切的關係 ,青少年相信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之際,"利己" 便自然成了他們唯一的人生目標 ,因此,任何與個人利益有衝突的情況出現時,整個人生都會動搖,導致各種危機 ( 原來如此)。
當青少年缺乏長遠人生目標和理想時,無心向學是十分自然的事情,極端者,往往輕率輟學!
問題是誰可以灌輸一些正確的理想和目標給青少年,是家長,學校,朋輩,傳媒?而青少年又可否用其悟性找到自己的理想和目標 ?
aroma at 12/11/2008 03:43 pm comment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