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與受之間

施與受,別忘了別人的感受與需要,
同時亦不能忘記自己的退路。
一個朋友最近和她母親大吵一架。

因為有天母親上菜市場時,忽然發現女兒好友阿珍的母親,穿著她數年前「所費不貲」、忍痛買高貴衣料、請裁縫做給女兒的衣服。母親當下氣急攻心,打電話質問女兒:「我自己都捨不得穿這麼貴的衣服,你竟然拿去送給別人?」

女兒淡淡地說:「變胖了,穿不下了,放著可惜,送給阿珍免得浪費。」其實,那件衣服自放進衣櫃後,她從來沒穿過,樣式太舊了,一穿上身老了十歲。放了幾年,索性送給好友。

「你知不知道她送給,今天穿去買菜,正好給我看到。你知道我心裡有什
麼感覺嗎?」

想法與母親迥異:「我送給阿珍,管她送給誰?能穿,再好不過。」

這場爭執最後換來母親的感歎:「我白養了你,因為你根本不重視我!」而女兒的EQ也因一時火大而降低,「你平常老給我一些用不著的東西,我不好意思不收,如果你真想給我東西,不如折現給我算了!」

兩人所行都義正詞嚴。似乎都沒錯,其實也都有錯。在我們的習性上,常會覺得「把自己最喜歡的東西,最捨不得自己用的東西送給親愛的人」,是無上的美德。事實上,你愛的可能是他恨的一廂情願的給予,常使他人礙於情面不得不領受,嫌個出口,但心裡確實不開心。

理論上,每個人都知道「施比受更有福。」這句話對信仰每種宗教的人來說,似乎都是真理,可是,也有深究的必要。錯誤的施予吃力不討好。比如有個太太在母親節收到一個吸塵器(其實她想要的是玫瑰花或小鑽戒),大發雷霆,先生卻不懂,平時她說人是得買,為什麼我送她她還生氣。太太心裡想的完全不一樣:「你想叫我每天做抹地的老媽子,還是嫌我掃得不乾淨?」

《男女大不同》這本書說,每個人都把自己想要的給心愛的人,常常一廂情願地制造溝通上的謬誤。比如先生失業時,太太拚命幫他寄履歷表,只使他壓力更大(男人失意時,無言的信任對他來說最重要);剛當社會新鮮人的女孩在公司中遭遇挫折,向男友傾吐郁悶,男友則絞盡有腦汁想辦法「糾正」女孩的問題,告訴她一大堆How TO,一片好心最後只換得女友翻臉的下場(有時女人只是需要關愛)。

在施與受間,我們常像拿胃腸樂來治頭痛,或像拿指甲油當口紅,或讓性喜陰濕的蕨類大曬太陽一樣,哎!


後記:無怪太太太太太師父時常教導我們無論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智慧!就好似老鬼(施)喜歡飲酒咁想送枝酒比人但對象(受)是否同老鬼一樣喜歡飲酒?即使是喜歡飲酒又究竟是好紅,白,甜還是烈呢!?哈哈哈哈...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詠鳥詩二首

淺談紹興酒